作者:温州市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 蔡伟民
2007年伊始,浙江省工商局和省消保委根据中消协推出的“消费和谐”年主题,及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以树立“新型消费理念”为主要内涵的“新消费运动”,并发出了“崇尚理性消费、反对消费迷信,崇尚责任消费、反对消费炫富,崇尚文明消费、反对消费畸形”的《新消费宣言》,立即得到了各级消费维权组织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及手段,利用传统的、现代的宣传途径,走进了农村、企业、学校、社区以及机关、军营。其目的在于引导和教育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从而形成全社会科学、理性、责任、文明的消费新风尚。
消费维权事业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经过各级政府和消费维权组织的不断宣传教育,全社会的消费维权意识不断地提高,为消费者解决消费争议的方法、途径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但这仅仅是消费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而非全部。消费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清晰地意识和关注,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及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清晰意识与关注消费与人口、收入、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向每一个人(消费者)提供科学、健康消费所必须具备的观念、知识、技能、方法、道德和法律保护;创造出个人、群体和作为整体的社会对待消费的新的消费模式,在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可持续消费。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消费教育来培养、提升消费者的以下几方面素质:(1)掌握一定的消费经济学的常识;(2)具有正确的、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3)具备科学的消费知识、技能和方法;(4)有文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5)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6)有能动的、强烈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为达到上述目的,把消费者培养成为“自觉的消费者”,必须对全体国民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制度化的消费教育,并把消费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的体系之中。因为,对国民实施消费教育,在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实施国民消费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国民素质由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消费素质、健康素质、理智素质等综合而成。通过消费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丰富文化、科技知识,增加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及服务消费的文化含量;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修养水平,自觉地为净化和美化人类生存环境而斗争,自觉地维护人们的健康及安全;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辨别是非、美丑、好坏,从而控制个人行为的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人才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
其次,实施国民消费教育是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伸张正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当前在我国仍有很多消费者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抱着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其理由和原因是:争议金额不大“不在乎”;耗不起时间和精力成本;担心维权成本高、手续繁琐;由于所处地位及信息不对称,又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不知如何维权等等。郑州“保罗国际的天价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应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授之以渔,增强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勇于也善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和消费维权组织也应积极主持公道,为其主张正义,认真履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责,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实施国民消费教育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消费环境虽然有了显著地改善,但在消费领域大量的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消费品市场和零售行业,各种各样的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特别在农村表现尤甚,危害极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生产经营者缺乏参与市场竞争起码的企业道德和职业道德,为赚取最大的利润,制定出各式各样内容繁琐、文字艰涩的“游戏规则”来“忽悠”消费者,甚至不惜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来坑蒙消费者;二是为数甚众的消费者严重缺乏起码的商品知识、消费常识和辨别优劣的技能、理智,这就不自觉地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地作用。为了净化消费市场,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以促进社会的和谐,除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惩处商家的不法行为之外,还需通过消费教育让生产经营者们懂得: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只有恪守诚信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才能赢得市场。同时也要通过消费教育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技能和理智,万众一心,筑起一道消费维权的坚固屏障,让不法商家的不法行为无隙可乘。
第四,实施国民消费教育是建立文明消费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地大而物资并不丰厚,更何况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还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既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又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使资源、环境和生态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大大的削弱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消费教育,形成文明消费、节约消费、无污染消费的风尚,提高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注:本文参考了卢嘉瑞、吕志敏等编著的“消费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