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崇洋之风的日渐高涨,那些宣称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的“知名品牌”戴着洋头衔、打着国际旗号堂而皇之地走入寻常百姓家,轻松占据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这些标榜出身名门的产品其真实身份确有那么高贵吗?
近年来,随着工商部门执法力度的加强,那些所谓“洋”品牌的神话一一被粉碎。上海市工商局、温州瓯海工商分局、北京西城工商分局都曾查获大量仿冒国际名牌的服饰、皮包、眼镜、手机等。然而,即使面对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消费者似乎并未觉醒,依旧对这些“洋”品牌情有独钟。与此同时,消费者权益被损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今年1至5月,椒江区工商分局12315就受理了6起涉及“洋”品牌的消费申诉案,主要是眼镜、手表、服装和护肤品。
4月28日,椒江的陈女士拿着一款价值24120元的欧米茄手表来到12315申诉。“真没想到2万多元的名表也会出现质量问题,我还不如买一只几百块钱的手表呐。”这是陈女士到12315所说的第一句话。原来陈女士于2月9日在某百货公司购买了这款欧米茄手表,可仅仅使用了一个月就出现了时间不准的性能故障。陈女士向该公司的钟表柜台负责人反映并要求换货,但该柜负责人只同意修理却不同意换货。后来在陈女士的让步下,公司对该手表进行了修理。可拿回来没戴几天,再次出现同样的毛病。这让陈女士忍无可忍,于是来到12315申诉。而当12315工作人员要求商场提供进货相关单据时,商场方面却胡乱搪塞,根本无法出示。最终,在12315的调解下双方均同意按退货的方式处理即按日折旧率0.05%计算,扣除折旧费700元后由经销商退还陈女士23420元。
5月27日,消费者张先生向椒江12315申诉,称5月11日在市区某眼镜店订制了一副眼镜,其中一款名为***的进口眼镜,花费了1180元。当时营业员介绍商品时,称该眼镜是美国进口的。可是等张先生5月23日取货时却发现,眼镜片的片基是新加坡生产的,加工是在深圳进行的,镜架的产地也在国内。张先生当时就提出质疑,而营业员却声称1000多元只能买到这个产品,若要购买进口眼镜就得花费万元以上。虽然在12315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下,商家最终全额退回给陈先生。但陈先生仍然感到内心不平,他说:“我本来是相信这个牌子,想着佩戴质量好的进口眼镜更能保护我的眼睛,所以就算花费贵一点也值,哪知道竟这样被忽悠!”
的确,陈先生的话说出了一大部分消费者的心声。在洋品牌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产品质量深信不疑,认为洋品牌就是优质产品的典范。也不管“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只要听到“某某尼”、“某某奴”、“某某迪奥”这些洋味十足的名字就一概吸纳。但当“洋”品牌那华丽的面纱被摘下之后,其种种瑕疵也逐渐暴露无遗。据业内人士介绍,洋品牌的生产一般分为三种情形:一类是贸易公司为真正的国外品牌的代理,产品并不在国内生产,而是由贸易公司全权代理其进口及在国内的销售。第二类是品牌获得了某国外公司的授权,但不是主牌,而是副牌的授权。第三类就是“注册移民”。这类“注册移民”的代理公司名义上是总代理,实际上代理公司就是生产厂家,注册地往往都是法国、意大利,有的干脆就在中国香港注册,因此这些“海外注册”只是个“洋牌照”,所谓的“总代理”完全是空壳。
其实,这样的内幕很多消费者都是知道的,那为什么还执迷不悟呢?究其原因,除了消费者信任洋品牌的质量之外,缺乏品牌知识,盲目追从和虚荣心作祟是相当一部分人走入消费误区的两个重要原因。有些消费者就认为洋品牌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穿上洋品牌就能彰显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有些人如果没有洋服饰的包装,就没了自信,感觉抬不起头来。然而,正宗的洋品牌其标价是十分昂贵的,一件薄薄衣服往往就是千元起价,这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还是无法承受的。因此,那些打着“洋”品牌幌子的各类服饰、香水、电子产品等就十分走俏。
在此,椒江工商分局12315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除了增强对洋品牌的认知度以外,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努力克服攀比、虚荣和崇洋的心理。在选择商品时,要把握“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一原则,将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不可一味听信于广告上的宣传和销售员的推销,更不能片面的将价格作为衡量品质高低的标准,认为价值几千甚至上万的洋产品就是优质产品。同时,也应当增强对国内自主品牌的信任,相信中国也能制造出越来越多像海尔、TCL、联想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王倩)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工商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