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生活之一:当废手机变成毒奶瓶
2005-11-01
今天,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消息,2004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3.34亿,据预测2005年手机用户将达到4.02亿。这就意味着,我国每3人中就有一位拥有手机。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目前约有1000多万部手机进入了淘汰期,以前要用3~5年的手机现在不到18个月就会更换一次。以拥有1400万人口的北京市为例,日更换量就达到1850部。
手机的快速更新使废旧手机与配件的处理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目前,人们手中的废旧手机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卖掉,在二手市场中流通;二是闲置起来或扔掉。而二者最终的结果都是被废弃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这些废旧材料流向不法商贩。手机废料的质地好,在废塑料中是抢手货,最高能卖到2000元钱一吨,而普通废塑料一般只卖1300元一吨。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有关部门在一次废塑料处理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家生产手机按键的企业把废料卖给了无照个体户,而个体户又把这些手机废料以高价卖给了非法加工企业,于是这些废料就变成了婴幼儿的奶瓶。
废手机变成了奶瓶
“无色或微黄色透明颗粒,不得有异味、异臭、杂质”,这是国家对食品容器卫生标准中对感官指标的要求。
而用废塑料制成的劣质奶瓶中有白色杂质,打开奶瓶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晃动奶瓶时会发出响声。北京市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记者,这是工业废塑料的典型特点。
董金狮说,用手机废料做成的塑料奶瓶危害很大,会对儿童的生殖系统和大脑发育以及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塑料制品的原料叫聚碳酸酯,其中所含重金属的浓度是不同的,哪些是工业级的,哪些能用来做食品包装,国家都有严格规定。而制作手机的聚碳酸酯无疑属于工业级,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用来制造奶瓶,其危害可想而知。
其次,有毒奶瓶使用的是工业级原料,里面的双酚A含量比合格产品高得多。双酚A主要用来增加透明度,手机按键里用得很多。美国有研究指出,双酚A可能造成儿童的生殖系统和大脑发育失常。
再者,手机原料的安全及卫生要求低,在制作过程中很可能与其他工业塑料甚至医疗废料混杂,造成病菌污染。检测发现,有毒奶瓶里的低分子化合物即使在20℃的常温下也会溶出,对儿童呼吸道和肺等器官造成伤害。为降低成本,手机废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滑石粉和碳酸钙等材料,这些材料含有大量的铅、镉等重金属。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曾经说过,人在中老年后出现的健康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儿时接触到的有毒物质引起的。
废旧手机成公害
前文说过,我国2004年手机用户突破3亿,若以每部手机平均使用3年,我国平均每年有7000万部手机退役。在美国,每年有1.3亿部手机被淘汰。在欧洲,每年约有1.05亿部手机被当成垃圾扔掉,这些手机如果一个挨一个头尾相接的话,可以从伦敦摆到澳大利亚的珀斯,还要超过150英里。
废旧手机尤其是手机电池中含有铅、镍、锌、镉等有毒物质,如果不经专项处理而随意丢弃,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旧手机的一块电池里的镉就能够严重污染6万升的水,而这些水可以装满奥运会的3个标准游泳池。新手机电池正在淘汰镉的使用,但里面仍有许多有毒物质,比如铅,它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中枢神经造成严重损害,而且对儿童的脑神经也会造成严重伤害,而手机配线板上的部件就是用铅来焊接的。配线板和塑料配件上的溴化物也会引发癌症、肝脏损害以及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问题,而铍则会引起严重的肺损害。
如果将废旧手机运送到普通垃圾场掩埋或焚化场焚烧,机身的塑料很难被土壤分解,而其含有的砷、汞、镍等有毒金属会慢慢释放,污染土壤、水和空气,可能引发人类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疾病。另外,焚烧手机产生的气体也会使人中毒。现在,流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废旧手机很多,由于当地人环保意识的欠缺,将会对广大农村地区造成新一轮的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手机回收谁负责
有关专家已发出警告,如果不尽快解决回收处理问题,废旧手机及配件将成为中国新的一大污染源。
其实,废旧手机经过回收分解能得到金、银、铜、钴等十几种高价值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例如1吨废旧手机电池可提炼出100克黄金,利润可观;手机生产商回收废弃手机后可进行再生资源利用。但是,废旧手机的回收并不是一个简单收集处理的过程,它涉及到手机各零部件的拆分、手机电池质量检测、金属成分提取等等,除了资金人力投入有限,国内的专业回收市场几乎是空白,且缺乏有技术和规模的厂商。
这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家相关部门未将废旧手机回收的问题列入相关法规制定的范围当中,国内手机制造企业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同时,我国目前对电子垃圾的处理还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流程与管理,加上没有任何有利的经济政策,很难相信企业会主动参与费时费力的手机回收活动。所以,专家建议,我国应就废旧电器如何处理和合理回收等问题,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统一的回收利用渠道,严禁私自回收;明确制造商有责任对其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处理,明确零售商有义务回收废旧家电并交给制造商,明确消费者有将废旧电器交回零售商的义务;应考虑到处理费用由谁承担、
如何保证处理废旧电器企业有足够的可处理物并能获得相应利润等。
由全国人大主持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它明确规定了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即将废弃物的管理和生产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求生产者对产品废弃后的环境管理承担一定的责任,即“谁生产谁负责”。
废旧手机送到哪里去
据统计,尽管处理废旧手机有利可图,但真正进入环保处理流程的废旧手机仅有3%,这些都是一些大的手机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的报废手机。然而达到总量97%的废旧手机却散落于百姓手中。
环保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依据目前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谁得益,谁就应该付出环保成本,尤其是利益最大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理应做出具有可行性的行动。
其实,早在2003年10月,首信、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海尔、海信、TCL等7家手机企业就曾发起联合倡议,呼吁手机制造商主动承担报废手机及配件的回收责任,逐步实施废弃移动电话及其配件回收计划。但是大部分手机厂商在着力进行手机研发、生产和市场的推广,并没有多少人理会产品回收的问题。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是目前仅有的两个在全国范围的售后服务网点实行废旧收集回收的企业,在它们的客户服务处都有废旧手机的专业回收箱。
2004年6月24日,摩托罗拉公司在国家环保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联手中国消费者协会及美国富勒集团,启动了“绿色中国,绿色服务”计划,开始进行废旧手机的回收工作。该公司在全国151个城市的230个摩托罗拉服务网点设置了绿色环保箱,专门回收废旧手机及配件。
据了解,摩托罗拉的回收对象仅针对本品牌的手机。在北京,摩托罗拉计划设立50个左右的回收站,主要位于超市以及其他公共场所。
从去年起,诺基亚开始在中国近百个城市设置了160多个专门的回收箱。回收的废旧手机从上海集中运往新加坡,电池则运往法国,交由专业公司回收处理。据了解,诺基亚手机75%~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对处理废旧手机这样的电子垃圾,国外有严格的规定,手机的生产厂家负责对废旧手机的回收处理,国家靠强制力监督厂家必须实施。但如果真的将处理废旧手机的义务由手机厂商来实施,那么,这部分费用由谁来支付,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所以,尽管一些手机巨头开展过回收工作,但真正能把手机提供给他们的寥寥无几。分析原因:一是这种回收基本是免费的,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二是没有足够多的回收装置,这给人们的投放造成诸多不便,很多市民不知道该把废弃手机送到哪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对废旧手机的危害及其再利用价值的了解不够,社会没有形成一种氛围。
回收废旧手机是一项环保大事,我们不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比如德国,一方面,他们以免费邮寄或者反赠低额钱款的方式向个人征收废旧手机;另一方面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分类,利用其中部分手机的芯片研发制造一些具有简单数据处理功能的信息助理产品。同时对另外部分废旧手机进行翻新,再以低廉的价格向那些手机尚未普及的诸如非洲地区销售。
国内也有成功的例子。浙江移动通信推出了“绿色环保废旧手机、电池回收行动”,每一部废旧手机或废旧手机电池都可以换到50分钟本地通话费,话费直接充值到移动用户手机中,这样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费者交回废旧手机和电池。
既然回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利润,为什么不能要求回收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呢?由此看来,只要有相应的法规出现,再给消费者一些基本的补偿,废旧手机的回收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本刊记者雪凝